現代人已經無法滿足只是在職場、經濟領域的快節奏,轉向家居生活的要求也需要快。無論是男女受訪者對於操控家門與燈光首選方式回答都是「意念控制」家居設備,然而手機與移動設備「巔峰時代」將會被取代,不少人已經開始接受智能與手機設備結合的可穿戴手錶設備,不再滿足單一的移動設備手機。希望在未來十年後,家電開關、燈光、家門都可以通過手機設別操控,那麼,是否就是物聯網的新轉機時刻。IEE高層首席執行官則表示:「將會滿足用戶的無縫連接需求,在未來十年將舊時代的手持設備替換成更為便捷,更為高效的意念控制技術,然而來近五年內,將會實施在工業領域裡。」
難題在於 腦電識別
其實目前已經有「意念控制」的小玩具現世,意念控制的LED燈可以通過感應人的情感變化,改變燈光顯示的顏色。緊張的紅色,豁達的藍色,最佳的紫色。「意念玩具」帶上耳機集中精神力,感受腦電波作出反應,玩家自動控制意念進行控制小球的動態與飛過各種障礙。
人類的大腦擁有認知功能的神經有1011個神經元,每103-104個神經連接一起達至1015個連路,神經活動並非獨立體。正因為此無法記錄這些神經元動作電位,即使記錄也無法知道所代表的認知動作,無法將大腦特定區翻譯為數據化,便無法通過感應意念進行控制外在因素。如此,「意念控制」並不能盡早實行。
集中力 維持度難
2014年曾經有個「大腦飛行」項目,是以意念控制飛機飛行,佩戴特製的帽子,由腦電描記電極進行讀取佩戴者的意念數據,然後轉換為算法傳達指令於電腦操控,實驗過程非常成功。但是北大心理系教授則表示,這種意念操作只適應於指定環境中使用,真正的飛行員行駛時間長達數小時。
並且腦控技術需求腦力集中力要求高,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與不相干的電波信號影響,在控制期間需要通過電極介入放大信號才能使用。家用意念操控也是需要佩戴特製的頭部裝置,或者需要進行手術植入腦控技術,但是腦補神經細胞無法放電,所以腦部神經會包裹電極,從而令應用無法工作。腦控技術在未來只能幫助腦神經系統出現問題的病症改善,對於目前的「意念控制」解放正常人的雙手,還未到時候。